交钱容易退费难 报名培训机构应谨慎-利来app

您好,欢迎您进入陕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!
|

交钱容易退费难 报名培训机构应谨慎

  • |
  • |
作者:陕西省消保委 发布时间:2021-07-26 15:58:25
暑假到了,市场上又迎来各类培训机构招生的旺季。近年来,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及其五花八门的课外辅导班等市场行情持续火热,与此同时,关于教育机构的消费投诉也日益增多。近日,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,根据江苏省南京市消协2021年上半年投诉分析显示,教育培训服务投诉量在服务类项目里排第四,共2668件,总占比6.45%。虚假宣传、无办学资质、退费难……培训机构市场鱼龙混杂、良莠不齐,令人担忧。其中,“退费难”成为投诉最集中的问题。培训机构往往表示,一次性报半年或一季度的课程,可以享受优惠,多数消费者也会因优惠条件选择一次性交半年甚至一年的课程费,要求退费时才发现,交钱容易,退费难。
交钱容易退钱难
今年年初,消费者张女士向南京市消协投诉称,去年12月底,她为上小学的女儿报名参加了培训班,其中少儿偶像练习生培训交费8000元,模特课全年53次,交费6588元,总共一次性支付了14588元。后来,因疫情原因,考虑到实际情况,张女士向培训机构提出退款。因女儿一节课都未上,双方很快便达成了退款协议,但之后的一年多内,培训机构多次表示“近期全力争取安排退款”“账目上没钱,再等一段时间”,迟迟不退款。无奈之下,张女士向南京市消协投诉。
南京市消协经核实得知,双方对退款事宜均无异议,但无法确定何时退款。最终,在南京市消协的调解及见证下,双方签订了《投诉调解协议书》,约定:“1、培训机构同意从2021年3月起,每月20日以微信转账的形式,每次不低于2000元的金额汇款给消费者;2、培训机构同意于2021年9月21日前,退还所有费用,合计14588元;3、双方就此事不再相互追究责任。”
秒杀的课程无故“缩水”
不少教育机构经常以低价为噱头吸引家长,记者调查发现,“限时秒杀”不仅存在于电商平台,连课外培训也搞起了新花样。前段时间,李女士被朋友拉进一个扬州教育联盟福利群,商家打出了“39.9元秒杀36节课”的诱人广告语,对方解释:“此次活动是东区十几家教培机构联合举办,有英语、早教、游泳、机器人、街舞课,一年有效期,堪称本年度最优惠的课程活动。”家长只需付39.9元秒杀金,然后线下补交160元,可在所有参加活动的机构任选一门12节课;补交260元,可任选三家机构共36节课。而且,现场补交的家长选课还可领取奖品。
李女士觉得很划算,便毫不犹豫地补交了260元,选了三家培训机构,每家提供12节课。可令她没想到的是,才刚上了6节课,商家便告知课程已经结束。李女士向当地消协投诉,希望商家兑现承诺,继续提供剩下的6节试听课。经调解,培训机构同意了消费者的诉求,双方和解。
相比动辄一小时上百元的线下培训,这种低价课程颇具诱惑力。但南京市消协调解员在此提醒消费者,低价里面暗藏套路,家长选择前须谨慎。低价售课表面是商品降价了、商家亏本了、消费者捡便宜了,但实际上却没那么简单。有家长表示,报名低价课之后若要续报,正价课会贵好多倍,想要打折,要么一次交一到两年的学费,要么介绍朋友报班,各种消费陷阱让人防不胜防。
消协支招
避免教育消费纠纷需五注意
首先,要选择证照齐全(证照包括但不限于社会组织登记证明或营业执照,教学人员教师资格证,文艺类项目对应的有关资格证等),同时要多渠道了解该培训机构的口碑,避免不必要的损失。
其次,谨慎选择,不贪便宜。报名前,家长应实地查看教学环境、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,参与试听了解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,并与老学员及家长等沟通交流经验,了解机构的办学口碑。在广泛了解和认可教学理念、课程设置、师资力量、授课方式的基础上,再决定是否报名。此外,报名前要了解清楚收费标准、是否有后续收费等信息,尽量选择价格透明的机构,避免掉入“低价陷阱”。
再次,参加培训交费时,不要一次性交过长期限的费用。报班容易退费难是教育培训常见的纠纷。选择培训机构应理智,不要轻易听信推销人员的劝说,要按需求和财力理性消费。“很多机构都会推出一次性交纳长时间课程的优惠套餐,这时最好与培训机构签订相关合同,仔细阅读报名合同条款,特别是退费说明,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”扬州市消协投诉部主任周林建议,尽量保留好票据和宣传手册,“一旦牵涉退费问题,票据和校方的宣传材料都可成为重要证据。”
第四,一定要签订正规合同,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。合同应注明培训的课程、收费标准,特别是开课后是否还有另外收费、退学如何退费等内容。必要时多设想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,并向工作人员咨询清楚。
最后,需要强调的是,关于退费问题,如果家长和培训机构有合同约定,就该按约定执行。没有约定,家长可要求培训机构解除合同并退还未上课部分的学费。如果无法协商一致,可以向消协或相关职能部门投诉,如果仍无法达成一致,可向法院起诉维权。
本文来源:中国消费者报•中国消费网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