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消协:警惕以治病为噱头的保健品虚假宣传行为
- |
- |
1月18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9年第二号消费提示,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保健品忽悠能治病的效果。
保健品不具备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,任何宣称保健品治病、防病的行为,都是不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性要求的。消费者不要轻信保健品能够“治未病”“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”等以防治疾病为噱头的夸大、虚假宣传行为。购买保健食品应认准“小蓝帽”标识,按需自愿选购,并认真核对产品批号和功能声称是否存在虚假、套用等问题,必要时,可通过属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验真伪。
与保健相关的免费体验、免费体检、免费讲座、免费试用、赠送礼品、免费旅游、优惠养生、感恩答谢、伪亲情关爱等,多为忽悠。为达到诱导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目的,很多不法商家以“免费”为诱饵,采取亲情关爱、定期聚会,感恩答谢等方式,来获取消费者的健康状况、家庭收入、利来app的联系方式及情感信任,进而为其“量身定制”大肆推销各类保健产品。为防止中老年消费者因保健品消费而上当受骗,消费者应远离所谓的专家义诊、免费体检、免费健康讲座、组织旅游、分时养生度假、以及会议营销等商家法定营业场所以外的各类保健养生宣传、经营行为。
保健品宣传治疗疑难杂症、治愈率、感恩答谢、惠民工程、政府补贴、消费维权、领导人及明星代言等,多为骗局。不法商家往往打着惠民工程、政府补贴、消费维权等幌子,利用国家机关、医疗单位、学术机构、行业组织的名义,以专家、知名人士、医务人员和消费者身份对商品做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,通过虚假打折、“雇托儿”“饥饿营销法”等手段制造“现场抢购”的营销氛围,诱导消费者按所谓的“疗程”“优惠”大批量购买产品。甚至有的打着各种社会组织和消费维权的旗号,声称能帮助消费者追讨被骗买保健品款项,诱使消费者落入“连环骗”的圈套。
中消协提醒消费者,要留好正规发票、购物小票、在线交易记录及其他购物凭证,以便维权。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,消费者不仅要做到掌握起码的辨识商品真伪的能力,而且还应当做到掌握基本消费维权知识,购买保健产品或接受相关服务,应当选择正规商家,通过正规途径购买,并妥善保留购买小票,主动索要发票,保存在线交易记录等必要的凭证,一旦发生消费纠纷,积极通过正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。
本文来源:中国消费者报·中国消费网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推荐文章
- 2019-03-193·15晚会追踪:湖北查扣涉事土鸡蛋、下架辣条、检测成人纸尿裤
- 2019-04-09江西出台指导意见 调处洗染消费纠纷
- 2019-03-193·15晚会追踪:吉林召开银行卡闪付问题整治工作座谈会
- 2019-03-20哈尔滨仲裁委员会发布2019消费仲裁十大案例
- 2019-03-19笔记本电脑、压力锅等14类产品合格率达100%
- 2019-03-22全国各地严查3·15晚会曝光产品
- 2019-03-19电动汽车蓄电池、电机将纳入“三包”
- 2019-04-03“多款app过度索权”追踪:问题app完成整改
- 2019-03-263·15晚会追踪:重庆约谈28家家电利来国际app的售后服务企业
- 2019-03-19中消协调查发现:预付式消费捆绑信贷 商家跑路你也要还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