诈骗手法不断翻新 老年人频遭诈骗现象透析
- |
- |
“神医消灾”“保健养生购物”“通信诈骗”“集资诈骗”……如今,骗子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,他们的主要目标也锁定为老年人。
有专家分析,老人容易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是防范意识不强,给骗子以可乘之机。另外,许多老年人缺乏子女关爱,容易在陌生人“关心”后,将积蓄“送”给他们。
诈骗手法不断翻新
2015年4月24日,兰州市西固区警方摧毁了一个以“神医作法消灾”为手段的诈骗犯罪团伙,破获系列诈骗案件30余起,涉案金额20余万元,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。
据办案民警介绍,该诈骗团伙专门以老年人为侵害目标,一种骗术是利用老年人恐惧灾祸、牵挂儿孙的心理,将老人在大街上拦住后,神神秘秘地对老人嘀咕“你家里最近有灾难,子女可能要发生意外”等。一些老人听后便担心起来,就询问如何消灾。于是,几个骗子经过演双簧,让老人拿出积蓄找“神医作法”,然后调包换走积蓄。
近年来,以给老年人卖保健品为名的另一种诈骗手段也越来越多。
在兰州工作的张先生最近回金昌老家探望父母,张先生发现父母家几乎变了样。桌子上、床头上都堆满了保健品盒子。父亲闲下来的时候就拿着保健品宣传页阅读,和他聊天的话题几乎也是与保健品有关的。更让张先生不解的是,他为父母订了一桌饭,父母却没有来,而是去参加了保健品销售公司举行的免费聚餐,之后买了近5000元的保健品回家。
但据医学专家介绍,保健品虽具有保健功能,但不是药品,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,只能辅助治疗,而且因人而异。不讲科学乱吃保健品,不仅难以起到保健功效,还有可能损害人的健康。而目前市面上的保健品鱼龙混杂,很多保健品实际上并不具备广告所说的功效,服用后甚至会有严重的副作用。
记者从兰州市公安局了解到,如今随着通讯工具的普及,针对老年人的通信诈骗类案件也占了很大的比例。
一位办案民警说,在他办理过的一起通信诈骗案件中,有一名60岁的老太太接到自称是法院法官的电话,说老人涉嫌洗钱,现在需要冻结银行账户,但此事必须保密。随后,在骗子的操控下,老太太守口如瓶,分4次将20多万元打到了骗子指定的银行卡上。老太太发现上当受骗后才向公安机关报了案。
办案民警提醒说,如遇到这类骗术,通常不要惊慌,直接可以挂断电话,或者向亲朋好友咨询。
骗术经过专门培训
老年人频被诈骗,一方面是警惕性不够,另一方面,如今的骗术也是经过专业培训,用一整套言辞和说法,环环相扣,让人不知不觉陷入泥潭。
在调查中,一名销售保健品的业务员就告诉记者,公司除了对他们培训营销学的知识外,还针对小区不同的人群,培训不同的营销方式。比如,这个小区居住的人群都是一个单位的,业务员就利用容易接受保健品的老人,以赠送小礼物或低价出售的方式,让这些老人之间相互去宣传保健品的作用,这样一传十,十传百,保健品就好卖了。如果小区居住人员复杂,相互不认识,人与人之间不来往,这就需要逐一登门推销,送礼物,请吃饭,让陌生的邻居坐在一起,之间熟悉后相互交流,这样出售保健品就容易多了。
该业务员还说,公司推出新的保健品,经常上门去卖也会引起老年人反感或者警惕。于是,公司就会高薪聘请一些知名的医学专家,对老年人授课、免费“义诊”,然后将老年病的特征与保健品的“疗效”结合起来,老年人就会相信保健品的作用,大量购买保健品。
一些推销保健品的业务员还会利用老年人的同情心,一声阿姨,一声问候,为老人免费测量血压等方式,骗取老年人的信任,然后趁热打出“免费牌、亲情牌、温情牌”,将老年人的积蓄骗走。
另据警方介绍,他们在侦破的“通信诈骗”案件中,发现有专门的培训机构,针对不同地域的老年人,培训不同的骗术,让老年人防不胜防。比如,针对网购的老年人,骗子会窃取老年人的网络购物信息,再冒充购物网站客服致电网购的老年人,谎称因系统故障导致网购交易不成功,诱骗老年人办理退款手续,然后通过“钓鱼网站”获取老年人银行卡号、密码等信息。
老年人缺乏防范意识
据记者了解,2014年,全国老龄办、公安部曾联合发布《中国老年人防诈骗指南》,通过40个图文并茂的案例揭穿骗术。尽管如此,还是有不少老人掉进了骗子设下的陷阱。
有社会学家分析认为,老年人缺乏关爱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如今,许多年轻人因忙于工作,或者追求生活独立,离开父母,在外地成家立业,平时也很少回家看望父母,导致这部分空巢老人十分孤单,平时没人陪着说话,遇事也没人商量。一些骗子便利用老人缺乏关注和关爱的社会问题,像子女一样去照顾老人。时间一长,感觉到“温情”的老人就会心甘情愿地把积蓄交给骗子
据警方介绍,在接到的“神医消灾”“通讯诈骗”等案件中,也暴露出了骗子抓住了老年人胆小怕事,子女不在身边,遇事无法和子女商量的特点,一次次行骗。
社会学家称,面对老年人上当受骗越来越多的现状,除了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力度,提高老人的警惕性之外,更主要的是,子女要多抽出时间陪陪父母,与父母多沟通,多交流。另外,有关部门也需加大对各种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。
来源:甘肃日报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推荐文章
- 2015-07-18宣传噱头多 网购、电视购物需理性
- 2015-07-18网销老字号元宵多为冒牌货
- 2018-05-21陕西省消费者协会提示 儿童消费注重安全是关键
- 2018-04-12有了扫地机器人,您真的不用再扫地了么? ——二十款扫地机器人比较试验结果
- 2015-07-18消费提醒:买进口食品包装无中文标签慎买
- 2018-05-29选择合适安全座椅 为孩子出行提供更好保障
- 2015-07-18“抢红包”抢了什么?给了什么?
- 2015-07-18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消费安全警示:切勿采食
- 2018-05-21办理健身卡三注意
- 2018-04-17陕西省消费者协会提示 教育培训消费慎选培训服务机构